首頁 > 宏觀 > 正文

當前熱點-昔日“水淹田” 今日變良田|湄潭縣構建“治水護田”山水修復新格局

2023-07-02 14:26:09來源:天眼新聞

一條湄江護兩岸。千百年來,湄江作為湄潭縣的“母親河”,滋養(yǎng)了兩岸沃

一條湄江護兩岸。千百年來,湄江作為湄潭縣的“母親河”,滋養(yǎng)了兩岸沃土,哺育著當地人民。

位于湄潭縣復興鎮(zhèn)的復興河是湄江中游的一條支流。趁著天氣晴好,劉明懷到家門口的河道里栽種荷花苗。

劉明懷在河道里栽種荷花。


(資料圖片)

“現在,河道清了,河道堤岸修得規(guī)規(guī)范范的,我們老百姓都很高興滿意!”

老劉是復興鎮(zhèn)高巖村的村民,望著煥然一新的河道,他的思緒回到了過去。

“去年以前,河兩岸河坎年久失修不牢固,每年逢上雨季漲水,剛下田的秧苗就被大水沖走,好好的農田也被洪水損壞了,可惜吶!”老劉說。

時間一長,被水淹過之處一片狼藉,成了大片的“水淹田”。一旁,村民唐淑芬指著自家的玉米田說,“以前這片地,年年被水淹,現在終于可以安心種田了?!?/p>

復興河治理前,堤岸被沖毀。

治理后的復興河。

從“水淹田”到良田,變化源于正在實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。

2022年以來,湄潭縣以自然資源部統(tǒng)籌推進的貴州省武陵山區(qū)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啟動實施為契機,針對位于湄江流域的復興河和高巖河實施了河道綜合整治,通過河道生態(tài)修復和治理,守護了兩岸千畝良田。

針對復興河岸堤垮塌、水土流失嚴重等難題,整治項目通過生態(tài)修復治理,使用大量石塊對河岸重新固定,砌成石壩,河道兩側還栽上了格桑花、柳樹、蒲草等綠色植被,進一步增強河岸的抗沖刷能力。

綜合整治后的復興河河道。

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項目技術負責人吳長林介紹,目前,項目基礎施工已接近尾聲,完成后會在7月中下旬向復興河投放魚苗60萬尾,用于提高河流水生態(tài)修復能力。

復興河的變化,只是湄潭縣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工程治理,實現“治水護田”的其中一個案例。

“高巖河過去不是河,是條爛泥溝!”提起同樣是湄江中游支流的高巖河,高巖村村民這樣說。

高巖河穿高巖村而過,沿岸是當地重要的永久基本農田資源,其上游為20世紀70年代所建的高巖水庫,主要是為當地提供農田灌溉用水便利。

治理后的高巖河守護沿岸永久基本農田。

然而,由于長期下雨漲水,大量上游泥沙被沖刷帶入高巖河,導致河道行洪不暢,高巖河河床堆積大量泥沙,河道逐漸變窄,最后甚至消失不見。

今年74歲的老人任和明說,“每年過了4月,一下大雨,高巖水庫下的這片好田就守不住了,很快被沖爛。”治理河道保護良田成為村民心頭強烈的愿望。

得益于山水修復工程的啟動實施,1.8公里長的高巖河河道綜合整治啟動實施,并趕在今年春耕前完成了河道清淤、生態(tài)固岸等,恢復了水清河暢,守護兩岸近200畝農田耕地的安全。

高巖河河道治理后。

今年春天,村民們緊鑼密鼓對土地培肥,打田栽秧,曾經的水淹田重現農忙景象。

如今,高巖河道生態(tài)修復工程已全面竣工,遠遠望去,一條蜿蜒的河流從田間穿過,農田阡陌縱橫交錯。一水護田將綠繞,一排排整齊錯落的秧苗布滿田間,呈現一幅美好的生態(tài)農耕畫卷。

高巖水庫。

湄潭縣自然資源局負責生態(tài)修復工作的陳潛介紹,湄江水土保持項目是武陵山區(qū)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除做好河道水環(huán)境綜合治理外,湄潭縣正有序推進湄江河中、上游水源涵養(yǎng)林建設、人類活動區(qū)生態(tài)緩沖帶建設以及裸露地生態(tài)修復等工程等山水修復內容。

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人的命脈在田,田的命脈在水。湄潭縣加快推進武陵山區(qū)各生態(tài)修復子項目建設,統(tǒng)籌兼顧治水和治田,破解了頭痛醫(yī)頭、腳痛醫(yī)腳的被動局面,為推動我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。
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 金秋時

編輯 王瑤

二審 王遠柏

三審 干江東

關鍵詞:

責任編輯:hnmd004

最新資訊